白岸秋霜和我记忆中的龙天庙
来源: 时间:2017-11-20 19:07:08 浏览:

白岸秋霜

杨殿明

一天在家看电视时,电视上介绍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霜降,突然在我脑海中出现了过去村里老人们讲述的《白岸秋霜》典故。《白岸秋霜》典故,出至《平定州志》,是平定州八景之一。《白岸秋霜》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的绝佳之处有两大特点:一是山色美,二是霜降迟。

西白岸村位于平定城东南,锁簧境内,青龙山东侧,旧属东回都,今属锁簧镇。白岸村地处山巅腹地,呈“傍山带河”之势,农家房舍沿山坡构建,参差错落,站在村东高处望去,形似一只展翅的金凤凰落地。

暑去秋来,蓝天白云,秋高气爽。每年深秋时节天空中,白雁南征列队,成行在蓝天飞过,山坡上满山遍野“色添枫叶红如锦”,田间里五谷丰登,家家户户收秋忙,村庄内墙头窑顶一排排玉米垛成“金字塔”,黄橙橙、齐刷刷,与房前屋后枝叶茂盛的榆槐杨柳树冠,相互映衬,和谐自然,十分美观,别有一番景象。每日清晨当红日从东方山头升起之时,整个白岸村便披上了一层朝霞神奇的色彩,这只伏落山坡的金凤凰真有跃跃欲飞的姿态。更令人惊叹的是“周原霜降迟”的独特奇观。据村里老人讲,当秋去冬来之际,周边邻村清晨银霜满地,而西白岸村却瓦上无霜,地不见白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观?通过与气象局专业人士咨询,科学的解释是:形成霜的主要条件:一是地表温度在零度以下;二是地表以上空气中湿度大,符合此条件就会形成白色的霜。周边邻村符合形成霜的条件,而白岸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影响,不具备形成霜的条件,所以就出现了在同一时间邻村有霜,白岸无霜的奇观。这种山色美、霜降迟的乡村画卷,吸引了当时古人的畅游观赏兴趣。在历史上,曾有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点赞的诗句。相传,古时西白岸村有两块巨石,分列村口两旁,巨石上分别刻有“青龙”、“白龙”四个字。村里有“栖云阁”,为清乾隆年间重修,正当山村门口。于此相对建有“老君庙”,庙里原有石碑上刻有无名氏描绘其景《白岸秋霜》七言诗一首。诗曰:

榆关八月雁来秋,肃气棱棱暑气收。

夜合苍旻银絮飞,晓凝碧岸玉花浮。

色添枫叶红如锦,寒逼芙蓉醉如羞。

更喜农家禾稼熟,涤觞开酒乐优游。

平定州人。明朝知府孙杰,游览了西白岸胜景之后,也挥毫写下了《白岸秋霜》五言诗一首。诗曰:

白雁南征后,周原霜降迟。

山溪枫叶下,村巷菊花滋。

明月秋砧急,凄风夜角悲。

未应摇落尽,朱实更离离。(朱实:成熟果实)

这两首诗描绘了当年“晓凝碧岸玉花浮”的神奇佳景,道出了当年白岸金秋风光的独特之美。从明朝知府孙杰题词算起,至今已500多年的历史。如今虽然相传的故事已不复存在,但是“霜降迟”的奇观依然如故。

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,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,对人们具有教化的功能。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很重视,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实现小康的重要内容,出台了一系列措施。《白岸秋霜》典故是一张历史文化名片。对这一历史名片进行宣传介绍,我想会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。

一是让后人对《白岸秋霜》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脉记录留下耐人寻味的记忆,铭记《白岸秋霜》这个历史典故,在大自然斗转星移中世代相传。

二是充分利用这一历史名片“以文化人”、“以文育人”,起到温润人心的作用,激发人们记住乡愁,热爱故乡,建好共有的精神家园。

三是扩大《白岸秋霜》这一历史文化名片在社会的影响,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典故。

四是充分利用这一名片的影响,开发新的文化资源项目,活跃文化惠民活动,丰富精神文化生活,发挥文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。

2017年10月

杨殿明:原任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副调研员

通讯地址: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老干部科

手机号码:15003532838

电话号码:0353-22930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