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人民币币值 苏金松
来源: 时间:2017-03-19 09:33:58 浏览:

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人民币币值 苏金松

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人民币的币值,如今70岁以上的人记忆犹新,60岁的人模糊,80后出生的人听来则不可思议。

这里就我县1960年至1978年之间人民币的币值作一回忆。

1、​ 收入。

那时,干部月薪有26个等级。县委书记、县长等处级可能是17、18级,月薪为六、七十元;科局级则为19、20级,月薪为四、五十元;一般干部是25、26级,月薪在三、四十元之间。我是小学教师。小教工资分9等,我的月薪34元(为9等)15年没有变。上有38元、43元,全县最高薪49元者只有7位教师。工人、职工薪金则比干部少得多,一般人月薪在20、30、40元之间。农民收入更少了。那时农民都是公社社员,在生产队劳动,记工分,一天一个劳动日(记一个工,10分),全年挣二百余个工,弱劳力每日挣3、5分。哪个村一年到头收入好些,一个工分红八、九毛钱;有些村一个工才批两、三毛钱。你算算,他们一年有多少收入。

这样看来,干部是高收入群,农民最次。

二、商品价

1、粮食。那时粮油属国家统管,不允许私人买卖。设平价、议价。农村玉米平价每斤0.06元,谷子0.09元。粮站供应的圪糁每斤0.09元,小米0.13元,面粉0.18元,油每斤0.36元。市场上食品,蒸馍每个0.05元,烧饼0.08元,水煎包0.1元,面条每碗0.15元,炒饼0.2元。这些都要用“粮票”买。议价价格加倍,但不允个人行为。

2、棉、布。那时市场棉、布一类都要用“证”。布类“市布”0.3~0.4元/尺,“卡机”0.4~0.5元/尺,华达呢0.6~0.7元/尺。呢子、绸缎类不用证,但每尺价1元多,一般群众买不起。棉花0.7元/斤。

3、日用品。火柴0.01元/合,肥皂0.2元/块,香皂0.3元/块,煤油0.36元/斤,棉线0.04元/盘。一般自行车每辆80元,上海“飞鸽”车180元/辆。手表、缝纫机好差在100元上下。结婚时好家庭才敢买这“三大件”。

4、交通费。陵川——长治(60公里)票价从0.65元后涨到1.2元。晋城——新乡火车票每人1.2元。

5、上学。小学学费3元/年,中学4元/年。小学书费1元左右,中学不超过4元。钢笔0.6~1.2元/支,墨水0.11元/瓶,有光纸0.05元/张。

6、就医。一般头疼、胃痛花5毛左右的药即好。一幅草药1元多就属贵。住院每晚一个床位0.3元,妇女生产住2天院花8元。

7、匠工。那时一般不允许占地建房。有补修、打家俱用工,农民互帮工。干部付给工匠相当于生产队劳动日的工钱。

上面所忆为大宗商品。许多商品价格可参照。可能,80后出生的年轻人会说,那时的物质价格很便宜。我告诉年轻朋友:不便宜,因为那时人们收入很低。

那时市场不是国营,就是供销社。县城只有几家棉布、百货、铁货、书店、饭店等,连理发都是国营或集体开办。商品品种很有限,并且许多都是缺货。一般人工资收入对对付付能生活,有许多属于贫困家庭,常是囊中羞涩。我那时收学生学费,总有十几个学生家庭交不起。人们吃的是粗米饭,衣服打补丁穿。

1961年“非常时期”,1斤萝卜买到2元,一辆上海“飞鸽”自行车卖到750元。那才叫贵呢。

我们这辈人看今天人们的生活,就是到了“共产主义”。人们收入成千上万挣,市场商品应有尽有,差不多家家有车。人民托中国共产党的福,社会的好,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。

所以,我们应感谢中国共产党!并努力工作,回馈社会,报答党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