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不停歇的脚步——记尧都区法院退休干部王锦荣
来源: 时间:2018-03-01 17:52:20 浏览:

或许因为爷爷曾经在法院工作过,当听说要写一位身边最美老干部时,我便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王锦荣。

他是一位在法院退休的老干部,中等个子,虽年逾花甲,但那双聪慧而睿智的眼睛却是很有几分不同。由于多年从事法官工作,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威严,让人不由得产生了畏惧。但当你和他交谈时,那份先入为主的畏惧感便瞬间烟消云散,原来他是这样地有亲和力。

随着交谈的深入,你会发现,在他身上闪烁着无数耀眼的光点,折射着我们这个时代最闪亮的光芒。退休后的王锦荣,总是割舍不下他热爱而为之奋斗的司法事业,仍以饱满的热情为法院信访工作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继续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。

近年来,随着社会的发展,类型各异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,大量案件涌入法院,审判任务日趋增大。2009年,尧都区法院决定返聘本院退休的老干部充实信访接待工作。接到电话的王锦荣毫不犹豫地便接受了返聘,接着从事他热爱的司法工作,虽然不能重返审判台,但能为他工作一辈子的法院再发挥点余热,他就心满意足了。

许多人不理解,身为一位退休老干部,不愁吃不愁穿,本应该好好去享受生活,享受天伦之乐,何必去受这份罪?信访接待工作,本来就不好干,还受气。究竟是什么让他这样做呢?我们先来品读一下王锦荣的人生轨迹。

1946年的4月,王锦荣出生在洪洞县淹底乡东谷村一个破旧的窑洞里,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,家中弟兄3个。王锦荣从小聪明好学,在班里还是个班干部。上世纪60年代初,一场空前的自然灾害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。饭都吃不起了,更别说读书了。懂事的王锦荣毅然而然地选择辍学,帮助父亲在家干农活。

回家务农的王锦荣,每天重复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。可是,燕雀安知鸿鹄之志,这不是他王锦荣想要的生活,他不甘心就这样过一辈子。

机会从来都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。王锦荣每天除了劳作,一有空闲时间就看书学习。1965年的一天,机会终于来了。王锦荣应征入伍,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。农民出身的孩子,从来不怕吃苦,在部队,他刻苦训练,加上爱学习,样样成绩都名列前茅。他的刻苦努力,部队领导都看在眼里。不久,他就由战士变成了班长、再到排长、连长,一直干到副营职参谋,这么多的称谓都是对他努力工作的肯定和认可。多年来,他多次立功受奖,为国防施工和军队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1982年,命运之神又对他有了另外的安排,他转业到了法院,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,也是个不小的挑战。但是,面对困难,王锦荣没有退缩,部队锻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,白天上班,晚上他便恶补相关的专业知识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他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竟然超过其他同事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没过多久,王锦荣被院里委以重任,先后担任审判长、基层法庭的庭长、经济审判厅庭长、审判委员会委员等要职,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、模范个人等。

正所谓干一行,爱一行。王锦荣在这一行一干又是二十多个春秋,2006年,他终于光荣退休。但他对司法事业却充满了感情,充满了不舍。当院里要返聘他回去当信访接待员时,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。信访接待是个苦差事,别人躲都来不及,他却往上凑。

说是充实信访接待工作,可是由于法院的工作比较繁重,信访接待工作其实就是他和另外一名退休人员来做。后来,这位退休人员因为身体原因,不干了。这下,所有的工作全部落到他一个人头上。但他从来不喊累,不喊苦。

他说,家里再有事,也不如单位的事重要。他常常把家里的事全部推到周末干。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一天上午,正在工作的王锦荣突然接到老伴打来的电话。他心里有点着急,是不是老伴的老毛病又犯了,因为老伴要是没有什么重要事,是不会给他打电话的。果然,老伴身体有点不舒服,让陪着去医院看看。可是此时,他正在接待一位来访者,来访者也是年事已高,来一趟不容易。最后,他狠下心,帮助那位老者解决完问题,才陪着老伴去医院。对于老伴的絮叨,他只是一笑而过。

吵吵闹闹的工作环境,先入为主的情绪对立,形形色色的信访人群,是信访接待办的工作常态。不少当事人不了解法院涉诉信访的职责,认为信访接待办就是要包揽一切,只要是说出自己反映的问题就会强烈要求信访办短时间内给予解决。有的信访老户,脾气暴躁,一言不合就拍桌子,吹胡子瞪眼,爆出粗口;有的沉默不语,既提供不了相关证据,又表述不清自己要反映的问题,却固执地不肯接受协调方案;有的还做出过激行为,要死要活的……

王锦荣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案例。深秋的一天早晨,他走进办公室,刚坐到椅子上,一位怒气冲冲的中年妇女就闯进办公室,嘴里嚷嚷着:“没法活了,没法活了,你们法院到底管不管啊!”说完就哭了起来。

王锦荣不急不躁,给那位中年妇女倒了杯水,安慰她先坐下,说:“大妹子,你先别哭,哭也解决不了问题。你慢慢说,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,我再给你想办法解决。”

温暖的话语让这位妇女的心里温暖了许多,刚才激动的情绪稍稍平缓了下来。她喝了口水,慢慢地对王锦荣诉说了她的苦楚。原来她跟丈夫离婚了,离婚时,法院判决,她前夫每月给孩子500元赡养费,可是都过去两个多月了,连她前夫的一毛钱都没见着,她是实在没办法了。

听了妇女的话,王锦荣详细了解了当时法院判决书上的一些细节,找出了问题所在,并给她讲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。这位妇女的脸逐渐由阴转晴。

用真情的推心置腹换来纠纷的案结事了是王锦荣一贯的工作态度。面对各种情形的上访群众,王锦荣从来都是耐心地规劝和疏导,从未与信访群众发生争执。

2015年5月,王锦荣像往常一样来到法院,刚进院大门,远远地就听到嘈杂声,接待室门外已经有数人在等待着。只听一个民工模样的人大声地喊着:“今天,要是不给咱个说法,咱就不走了。”其他人附和着。

一个上访者指着不远处的王锦荣,对大家说:“看,信访接待处的人来了。”

“哗”一下子,他们把王锦荣围在了中间,你一句,他一句,究竟说的什么,王锦荣一句也没听清。

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,然后说:“你们这么多人,同时说话,根本听不清楚你们在说些什么,这样,你们选个代表,咱坐下来,慢慢谈,看怎么解决你们的问题,行不行?”

只言片语就让情绪失控的上访者顿时安静下来,经过一番了解,原来是包工头欠了他们的工钱不给,这才来法院告状。王锦荣深知这些都是农民工的血汗钱,他一定要为他们讨回公道。王锦荣义务为他们代写了诉讼状,并告诉他们怎样通过法律的渠道去维权。

像这样的事情只是信访接待工作的一个缩影。自信访接待工作运行以来,王锦荣充分发挥“窗口”作用,努力“架设”密切党群关系的“连心桥”,力争在赢得当事人信赖的同时,化解矛盾,解除纠纷。据不完全统计,七年来,他共接待来访4000余人次,接待法律咨询者约1000余人次,义务为困难当事人代写各类诉讼状、申请书等约100余件。一位年过七旬的退休人员,年均接待各类纠纷近700件,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可想而知。但他无怨无悔,他要的是当事人满意的笑容,感谢的言辞和信任的目光,他要让上访者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法律的力量。

院里的年轻法官有时被案子压得喘不过气来,经常会问王锦荣:“老王,你是怎么做到的?你就不嫌烦吗?”他总是和蔼地笑笑说:“莫着急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慢慢来嘛,办法总比困难多,任何事情总会有解决的办法。”

是啊,一句办法总比困难多,从一个真诚和蔼的老人嘴里说出来,的确有不一样的分量,那代表的是丰富的人生阅历、岁月沉淀下来的见识和豁达的心态。在他身上,虽然没有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,但却能看到一位老法官对法律的信仰,对职业的忠诚和对为民司法事业的热爱与坚守。

王锦荣告诉笔者,活到他这个岁数,鲜花、掌声、荣誉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,他最在乎的是当事人对他的接待是否满意。

这或许就是一位老法官,穷尽一生的追求和坚守吧!(张婷婷)

上一条: